Astell&Kern 的艺术,记 SP1000 与 AK70 MKII

产品评测 发表于2018年03月03日

现如今随身音频发烧市场方兴正艾,但如果说到印象中的第一款随身系统,很多老烧都会想到HIFIMAN HM801。HM801的出现被认为开辟了all in one极致随身音频系统的道路。而在2013年Astell & Kern的横空出世,让许多烧友眼前一亮:其优雅硬朗的设计语言,优秀的声音表现和高冷的格调一直刷新着发烧友对于随身发烧产品的新认知。其实早在HIFIMAN创立之前,AK系列产品的思路就已萌芽。今天就来聊一聊你不知道的Astell & Kern故事。

了解Astell & Kern的朋友都知道他的背后其实是老烧们熟悉的韩国品牌「iriver(艾利和)」。在1999年iriver创立之初,就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诸如MP3播放器等电子产品的销售研发与合作关系网;在2001年第一代iPod发布之前,iriver一直是MP3播放器产业的国际巨头。iriver的业务范围也并不局限于音频产业,许多小型消费级电子产品他们都有涉及。追溯Astell& Kern品牌的起源,实际上是在2006年,在iriver的创始人坚持下,开启了一个以创造「Ultimate Music Player」为目标的新项目。然而在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下,项目研发过程受到层层阻碍,因为在体积、续航、易用性和性能上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平衡点太困难。随后项目经历了数次修改,最终诞生了iriver的名机Clix(一款搭载AMOLED并由微软设计UI的播放器)。


然而对于「Ultimate Music Player」的开发初心并没有改变,五年后的2011年5月,iriver研发核心团队的27人在加州硅谷与Google联合研发E-Book的时候,这个项目的可行性又被重新提起,并得到了在场研发人员的肯定。于是在硅谷停留期间他们便讨论研究出了初步方案。在随后的方案改进过程中,项目又因为高昂的研发成本与不明确的商业计划被搁置。然而转机又出现在2011年9月,iriver新CEO Henry Park上任后,重新召集项目人员鼓励他们把这个项目死磕出来,并将其定义为「The best that iriver could make」。于是在2011年9月3日,该项目被正式立项,由于整体设计理念围绕着「being touched」为出发点,于是项目名称最终被命名为「Tear Drop」(让听客感动到落泪的声音)。

Iriver的工程师回忆,在测试第一台原型机时,许多参与测试的工程师都从这台小而冰冷的机器中听到了藏在音乐深处的情感,更有人听得落泪。也许如果当时没有取用Astell & Kern这个名字的话,产品可能会以「Tear Drop」的方式命名吧;)TD100,TD120,TD240……

光与影的艺术


也许在随身音频产业里,Astell & Kern(以下简称AK)可谓是各种设计奖项拿到手软。记得之前在设计学院有一次拿着AK240去上课,导师惊呼“What the hell is that? Looks so SICK!”(这特么啥玩意儿,看起来好屌!)相信多数持有AK产品的烧友,在非烧友朋友面前拿出他们都会被点赞:因为他们看起来足够「与众不同」。

AK产品每个系列的设计师都不同,然而他们却保持着在产品设计语言上的高度一致。从AK的LOGO设计上就能体现其硬朗且富有几何艺术的美感,在其产品的线条和细节处理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从第二代到第三代产品衍生的「光与影」相对立且非对称的设计思想更是在消费级电子产品中鲜有的艺术极致;虽说没逃脱模仿对象的角色,但好像也说明了他设计上的成功。

AK产品线的更新速度也是Hi-End圈里少有的频繁,从2013年AK100发布至今的5年里,AK的产品系列已经进化到了第四代。一方面,从更新速度和产品概念上的革新能看出AK的自信以及对市场的野心。如今的第四代旗舰产品更是一改以往的命名规律,属于AK的新的一页应该也到来了吧。

A&ultima


第四代产品的横空出世重新定义和细化了AK产品线,并独立出全新系列;同时也放宽了设计理念的思路要求,也因此进化出了像SP1000这样看似「并不是很AK」的产品。

为什么说SP1000「并不是很AK」呢?因为SP1000似乎为了追求顶级的音质而妥协了播放器的使用体验。SP1000的体积相比上一代旗舰AK380大了不是一点半点,而且机身重量也大幅增加,稳坐同类产品第二吨位宝座(第一是SONY WM1Z)。从这一些变化上不难看出AK在新产品思路上舍弃了一部分平衡来换取某个方面的极致体验,音质自是重中之重。纵观AK之前的旗舰产品,在体验上寻求体积重量操作和声音平衡的产品很常见,哪怕是之前体积最大的旗舰AK380,在不带耳放模块的情况下,依然是可以放在口袋里带出门欣赏音乐的产品。而就SP1000的情况而言,实在难以让人愿意带出街


从设计语言上来讲,SP1000也很大程度地弱化了「光与影」的设计思想,但也依然能从其整体设计上体会到属于AK自己的设计语言。值得一提的是这次AK更加注重细节的打磨,比如音量旋钮上的纹理切割就会让人联想到瑞士名表上的纹理质感。从操作体验上来说,无论是CPU大幅升级带来的操作体验上的升级;还是音量旋钮整合电源键的操作逻辑所带来的使用体验的提升,都是这款新旗舰的亮点;USB-C的加入也使得SP1000在细节体验上远超之前的产品。所以说这次的新旗舰,无论是从设计理念上,还是目标用户群体上,都与前代产品有着一定的区别,这应该也是AK也不会创立新的产品系列来明确定位的原因之一吧。为了核心performance的提升从而做出了如此多的妥协,是否值得?SP1000在音质上究竟可以如何让我们「Tear Drop」呢?

作为从初代AK100到现在的多年AK用户,对于AK的每一代产品在声音上的变化都深有体会。官方对于SP1000的整体定位是「对于AK380的完美进化」,无论从使用体验上还是声音上,这样的描述都是贴切的。SP1000在整体风格上沿袭了AK一贯的声音表达方式:准确、细腻、中正;AK的每一款旗舰都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在音色上的不偏不倚。然而在这样的音色表达上能够做到宽松、饱满、顺滑且鲜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次AK在这款新旗舰上又重新定义了这样的平衡。在AK380的基础上,SP1000的声音显得更有刚性和力度却又不失柔美;从整体音色和表达方式上来看,SP1000值得「Ultimate」这个词。


透明且细节丰富的声音是多数初听SP1000的烧友留下的印象。从整体上来说,SP1000的细节表达在随身系统中属于顶尖水准,而且这种细节的表达并不会让听者觉得疲劳。三频的整体表现显得格外平均,这是一种趋向于「线性的表达方式」:在各个频段没有任何可闻的增益或者衰减。声音的形体感优秀,然而对于部分口味比较重的发烧友而言,可能会觉得整体不够稳重且缺乏落地感。低频表现比较紧实,且速度很快,但低频的层次感和细节表现还是非常优秀的,宽松度和冲击力还略有提升空间。中频表现力非常突出,层次感非常强烈,细节丰富的同时而又极其透明。它的表现方式有别于一些特别注重中频密度、厚度与顺滑感的播放器,AK更加注重透明、速度感与细节。这样的表达方式在很多现代的vocal音乐上显得非常enjoyable。高频延伸比较华丽,细节依然丰富且层次感强烈,在高端耳机下很容易感受到高频强烈的空气感。然而如果你喜欢那种偏软的高频表现方式,或者在高频有一定衰减处理的音色,那么SP1000也就不是那么合您胃口了。不过EQ的存在就允许我们让同一器材有更多的可能,非常建议去研究体验之,而非轻信各种言论。

SP1000测试评分 8.5 AMAZING

注1:综合得分比重,设计/做工占10%,耳机宽容度/推力占15%,整体音色/乐感占20%,整体质感/素质占20%,续航10%,音乐适应面10%,可玩性/拓展能力占5%,尺寸/便携性占10%

注2:SP1000截止现在(2018年3月)还没有推出相应拓展周边,但是机身上有预留拓展接口和机械固定位置,所以可玩性/扩展能力按照前代旗舰AK380的周边拓展能力参考给出满分。

注3:关于铜版和钢版的区别,织语体验下来并未觉得有如一些文章所言有如此大的区别,在同场对比下,铜版的声音仅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可以听出比钢版略微饱满,相比而言钢版声音略微硬朗;而在一般的音乐欣赏场景下几乎不会注意到这样的差异。所以凭自己的喜好选择版本即可。需要注意的是,钢版由于材料关系,外壳硬度比铜版大一些(然而硬度依然远低于前旗舰使用的航空铝合金),另外就是铜版存在一定氧化风险。不过此次抗氧化工艺非常优秀,手中这台入手3个月以上并没有氧化痕迹。重量上铜版略重一点,可以忽略不计。

在SP1000的发布会上,AK明确了未来的产品系列分布计划。A&ultima作为AK产品线分支的第一个且是最高端的系列,在推出SP1000后也会以A&? 的模式逐步丰富产品线来满足各类使用场景的需求。SP1000固然是一款优秀的产品,然而对于曾经天天把AK240放口袋里去图书馆的烧友而言,SP1000的分量是否显得有些沉重呢?我们格外期待下一个A&? 系列将是一个作为AK240系列的完美进化,且注重于使用与on the go体验轻量化高素质产品。不过在那之前,AK给我们带来了一份非常厚道的惊喜,那便是AK70MK II


红与黑的艺术 AK70MK II & Michelle Limited


即使在不断地拓展和延伸,无时无刻无障碍地享受高品质音乐仍是随身Hi-Fi不可否认的意义所在。在智能手机普及率如此高的如今,音乐播放器的生存空间也只能在技术限制下不断地摸索音质与便携续航之间的平衡。然而他们生存的最低限度是带给人比使用手机播放更显著的听觉享受,且用户愿意买单。加之多数人对于网络音乐平台的依赖,高音质播放器必然成为小众中的小众。从使用场景到价格上,处处都成了障碍。然而一款体积小巧、续航优秀、价格合理又明显比智能手机要动人的音乐工具会有非发烧友群体的小伙伴愿意买单吗?AK70系列就是这个问题的漂亮答卷。


从AK100惊人的小巧到AK240惊艳的设计,AK70是第三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AK产品。对于「光与影」设计概念的运用从AK240上的两点透视转移到了一点透视;Tiffany Blue的惊艳颜值配色;体积与性能的优秀平衡,一度让我将AK70捧为「最佳情人节礼物」。作为SP1000发布后的「甜品」,AK为我们带来了良心的升级版本AK70MK II(以下简称AK70II)。

外观和设计上,AK70继续沿用初代上对于一点透视下光与影的设计语言,并在音量旋钮上加入了更具有艺术感的流线型纹理雕刻。加之右侧修改的斜角与全新低调的配色,让AK70II在整体上相比上代显得更加沉稳大气。尤其是128G版本使用的色漆配红色点缀的经典配色,再一次诠释了AK在设计上对于优雅与线条感的美学态度。


硬件上的升级更可谓是良心了,单片解码升级为双通道CS4398解码,在硬件指标配置上和2系列旗舰AK240仅有一个XMOS的缩水,而时钟精度和平衡口输出功率都高于AK240;加之体积上的优化,AK70II的持握感和便携性要比AK240更加优秀。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就是如果升级成SP1000和KANN一样的USB-C接口就更好了。


和128G红色版本配套推出的JH Audio合作限定款耳塞Michelle Limited在设计美学上与AK70II高度契合。该耳塞采用3动铁单元3分频设计,并配有2.5mmTRRS平衡耳机线以对应AK的平衡输出接口,可以与AK70II组成一套颜值和性能都完美契合的小型随身系统


AK70II的声音整体风格和旗舰SP1000高度相似,拥有着准确、中性、不偏不倚的三频。透明度和细节表现上虽然不及大哥的表现,然而在价位区间内,AK70II的透明度和细节高度沿袭了AK一贯出色的表现。在表达方式区别上,虽然没有了前代在某些频段上比较明显的一些修饰,AK70II的整体音色和SP1000完全趋于中性的音色相比显得略有一丝暖意。但是AK70II在中频表现上,还是有相对更中性的可调整空间。首先在中频整体的形体感上(Body),AK70II要显得比SP1000稍微饱满一些,乍听之下显得比SP1000的整体声音要顺滑且同时保证了较为不错的细节和透明度。低频表现方式上显得也略微比SP1000要松弛,高频上相较SP1000要显得更“软”。然而实际上这些都是在素质的妥协下做出的一些调音手段,让AK70II的整体声音听起来更加蓬松舒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并不否认AK70II声音的整体表达方式显得比SP1000要更加的musical,也更具有形体感。但是这并不代表AK70II的调音是完全趋于中性的,虽然大体风格接近,但AK70II的声音是有别于SP1000那种快速、突出线条质感的表达方式的。


从音乐欣赏角度来讲,AK70II的聆听体验也绝对是enjoyable的。AK对于这款产品的调音更趋向于整体上的讨巧而非像SP1000那样在细节上的雕刻。如果纯粹在同一聆听条件下做对比的话,AK70II和SP1000在素质上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于声音的层次感。但这并不等于说AK70II缺乏层次感,只是SP1000的层次感太过优秀,很容易让听者在聆听体验中去探索音乐的微观世界。而AK70II对于音乐整体的拿捏也是调音师音乐素养和功底的体现。这两台定位看似天差地别的产品,在各自的定位领域里都属于高完成度的存在。

AK70 MKII 评测得分 8.2 GREAT

注:综合得分比重,设计/做工占10%,耳机宽容度/推力占15%,整体音色/乐感占20%,整体质感/素质占20%,续航10%,音乐适应面10%,可玩性/拓展能力占5%,尺寸/便携性占10%

从AK初创至今一路走来也陪伴了无数发烧友见证了随身Hi-Fi产业的发展与多元化。AK能够把一个单一产品类别做到如此的细致和多场景化来满足不同「听客」的不同需求可以说是非常用心了。这个品牌有趣的点还在于他们会在整个产业内寻求多方的合作推出不同的系统化组合方式,加上对于产品拓展和多元化场景的探索就会让人觉得是一家有在认真思考产品这件事的公司。

常会听到发烧友说“Hi-End谈什么性价比?”其实价格在Hi-End产品类目里是一个立体的角色,也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只有把不同价格区间的每一种声音都在合理的条件下做到极致的高完成度,才是让人兴奋的Hi-End精神。如果只是硬件靠堆料、设计靠借鉴,顾了效率失了性价比之类等等的做产品精神,就真的不是靠自喊「良心」就能赢回「人心」的。


Tom Ford曾这样表示他对McQueen的敬意,他说McQueen做的是艺术,而他做的只是商业...

更多活动